第十九屆釋光與電子自旋共振測年學術討論會在福州成功舉辦
發(fā)布時間:2025-05-20 來源:中國地理學會

2025年5月8-11日,第十九屆釋光與電子自旋共振測年學術討論會在福州市成功舉辦。會議由中國地理學會地理測年技術分會和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會文物分析檢測技術專業(yè)委員會主辦,福建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碳中和未來技術學院承辦,上海博物館和福建省地理學會協辦。本次會議的主題為“釋光與電子自旋共振測年技術與多學科融合發(fā)展”,吸引了來自全國相關領域的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的學者、研究生共計200余人參會。

5月9日上午舉行了會議開幕式。福建師范大學副校長吳劍鋒,中國地理學會理事、地理測年技術分會主任、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tài)環(huán)境資源研究院研究員趙暉,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會文物分析檢測技術專業(yè)委員會主任、上海博物館研究館員丁忠明先后致辭。吳劍鋒副校長在致辭中指出,近年來,年代測試技術和方法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帶來地理學與考古學研究范式的深刻變革,大幅擴展了研究的時空范圍與覆蓋領域。本次會議的召開是順時應勢之舉,為國內外專家學者搭建了交流研討、融通睿智的平臺,必將進一步推動中國釋光與電子自旋共振測年技術的進一步發(fā)展。趙暉研究員在致辭中強調,中國地理學會地理測年技術分會將攜手分會委員會的全體同仁,秉承本學科優(yōu)良傳統(tǒng),開拓創(chuàng)新,確保這一學術平臺始終保持卓越的交流品質,推動會議實現更高質量的發(fā)展。同時指出,本次研討會三分之二的報告都是由碩士和博士研究生主講,充分彰顯了本領域旺盛的學術活力與巨大的發(fā)展?jié)摿?。丁忠明在致辭中表示,期待專家學者與文??萍冀缤ㄟ^思想碰撞與智慧交融,在測年機理研究、新方法開發(fā)、多技術聯用等方向取得更多創(chuàng)新性成果,開展更深層次、更高水平的合作,為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提供科技支撐。大會開幕式由中國地理學會常務理事、福建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院長吳福忠教授主持。

開幕式后的大會報告環(huán)節(jié),北京大學周力平教授、汕頭大學賴忠平教授、澳大利亞伍倫貢大學李波教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隆浩研究員、云南大學韓非副研究員,福建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方克艷研究員分別作了題為《孟加拉灣及周邊沉積物石英釋光靈敏度特征及其多解性》《年代是最好的指標》《石英單顆粒光釋光的貝葉斯分析技術與應用:以云南龍?zhí)杜f石器遺址為例》《地學測年需求的釋光方案》《ESR化石測年的上限與下限制約因素研究》《樹木年代學與全球變化》大會報告。大會報告由中國地理學會地理測年技術分會副主任、北京大學張家富教授主持。

5月9日下午和5月10日舉行的分會場報告,為參會學者及研究生提供了交流學術和思想碰撞的平臺。與會者圍繞釋光與電子自旋共振測年的基礎理論和方法、釋光與ESR在地球科學、文物保護和考古學中的應用等主題,進行了63場學術報告。

5月10日下午舉行了自由討論和大會閉幕式。香港大學李盛華教授、北京大學周力平教授、張家富教授和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尹功明研究員分別發(fā)言,與會代表紛紛發(fā)言,自由討論氣氛熱烈。會議最后,趙暉研究員對本次會議做了總結發(fā)言,對參會代表、特邀嘉賓和本次會議承辦單位表達了謝意。大會閉幕式由中國地理學會地理測年技術分會委員、福建師范大學靳建輝副教授主持。

根據中國地理學會有關通知精神,為了充分發(fā)揮地理測年技術分會在學科發(fā)展和學術傳播中的模范帶頭作用,會議期間,中國地理學會地理測年技術分會和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會文物分析檢測技術專委會召開了2025年度聯合工作會議,討論了第二十屆釋光與電子自旋共振測年學術討論會的舉辦地和承辦單位。初步決定下屆會議由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在新疆喀什舉辦。


聯系我們

中國地理學會

地 址:北京市朝陽區(qū)大屯路甲11號

郵政編碼:100101

電子信箱:gsc@igsnrr.ac.cn

主頁網址:http://www.thyssenkruppinspections.com

電 話:010-64870663

傳 真:010-64870663

版權所有:? 2001-2025 中國地理學會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qū)大屯路甲11號      郵編:100101
電話:010-64870663      傳真:010-64870663      E-mail:gsc@igsnrr.ac.cn
備案/許可證號碼:京ICP備18020997號-6 京公網安備11010502053842
技術支持:北京智聯軟件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