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天地 - 科普動態(tài)

俯察山河·經緯家園—華南地區(qū)地理學博士生論壇成功舉辦
發(fā)布時間:2025-06-01 來源:中國地理學會

中國地理學會2025年“全國科技活動周”“全國科技工作者日”系列主題活動——“俯察山河·經緯家園:華南地區(qū)地理學博士生論壇”5月30日在華南師范大學成功舉辦。論壇由中國地理學會主辦,中國地理學會華南地區(qū)代表處、廣東省地理學會和華南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承辦,香港地理學會、廣西地理學會和海南省地質地理學會協(xié)辦。本次論壇旨在發(fā)現新人與培育新秀,為地理學學科建設培養(yǎng)后備人才,推動華南地理學健康持續(xù)發(fā)展,為我國的科技創(chuàng)新和地理學事業(yè)添磚加瓦。


圖片

博士生論壇開幕式


5月30日上午舉行了會議開幕式,華南師范大學副校長劉劍文,中國地理學會副理事長兼華南區(qū)域代表處主任、華南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院長劉云剛教授先后致辭。華南師范大學副校長劉劍文詳細介紹了華南師范大學的建校歷史,并對參會專家學者表示熱烈歡迎。


圖片

華南師范大學副校長劉劍文致辭


劉云剛副理事長在致辭中介紹了舉辦本次論壇的愿景,指出當下博士生培養(yǎng)的三點困境:一是博士生內部水平差距大導致同等學歷下掩蓋的良萎不齊;二是博士就讀動機多樣導致博士培養(yǎng)教與學之間出現矛盾;三是博士就業(yè)市場的層級劃分導致部分博士難以向上流動。劉云剛呼吁擺脫現有的博士就業(yè)評價體系,以博士真才實學、專業(yè)技能為評價指標;也號召地理學專家學者共同營造更加公平的人才評價標準,形成博士培養(yǎng)的學科共識。


圖片

劉云剛副理事長致辭


2025年是胡煥庸線發(fā)現90周年,在副校長劉劍文與副理事長劉云剛開幕致辭后,論壇播放了紀念胡煥庸先生專題記錄片。之后,中山大學教授許學強先生應邀講話,他首先強調廣東省高教廳對華南師范大學發(fā)展的高度重視,并對華南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近年來的發(fā)展給予了肯定;許學強先生指出地理學科的發(fā)展需要更多推廣地理學的相關活動與幫助博士生發(fā)展的相關論壇;最后,他以自身從江漢平原不斷奮進的求學經歷鼓舞與會年輕學者“乘風破浪”,向下扎根沉淀自身、不懼艱難險阻,以“乘風破浪”之勢對待求學與科研途中各類困境。


圖片

播放紀念胡煥庸先生專題記錄片


圖片

中山大學許學強教授發(fā)表講話


作為中國科協(xié)“百名科學家講黨課”2025年第68期暨中國地理學會“科學家講黨課”2025年第2講內容,應中國地理學會黨委邀請,廣東省科學院李定強研究員以《“俯察山河·經緯家國”的時代內涵與科學家精神:弘揚紅軍長征精神,深化南嶺地理研究》為題做了精彩報告。報告中,李定強介紹了紅軍長征的發(fā)展歷程,強調紅軍長征不僅創(chuàng)造了可歌可泣的戰(zhàn)爭史詩,而且鑄就了偉大的長征精神,指出長征精神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體現;接著,李定強從地理學視角出發(fā)梳理紅軍長征的基本路線與地理意涵,介紹紅軍長征道路中的文化景觀與自然地理特征,強調南嶺地理研究的深化與紅軍長征路線的緊密聯(lián)系,指出團隊南嶺站研究成果為完善國家野外觀察體系建設提供技術保障、為粵港澳大灣區(qū)生態(tài)屏障提供科技支持;最后,李定強以自強不惜、艱苦奮斗的長征精神呼吁青年博士學者勇于戰(zhàn)勝科研求索中的多樣困境。


圖片

廣東省科學院李定強研究員作報告


廣州大學朱竑教授作題為《地理學人才的成長——自我學術民族志》的報告。朱竑詳細介紹了自身科研求學與工作經歷,以自身的科研經歷激勵青年學者不懼現有科研困境,專注科研議題,在日常工作中提升自身科學素養(yǎng),在學術創(chuàng)新中彰顯青年活力。


圖片

廣州大學朱竑教授作報告


在博士論壇環(huán)節(jié),中山大學博士田偉、香港大學博士羅子昕、廣州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廣東省科學院廣州地理研究所博士楊雪琴、華南師范大學博士后于明杰、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博士駱鈺波、中山大學博士王少谷先后作了《不同潮汐環(huán)境下的破波帶/海灘動力地貌狀態(tài)-沙丘形態(tài)關系》《特大城市群商務中心等級體系:以珠江三角洲例》《熱帶常綠闊葉齡組分葉面積指數數據集研發(fā)》《不同流域內重金屬元素、有機碳變化與人類活動的響應機制》《面向行為數據分析的時空GIS建模與聚類方法研究》《城市空間重構下的環(huán)境不平等研究》的學術報告。與會專家圍繞報告主題作了專業(yè)學術點評。


圖片

博士論壇


論壇最后,劉云剛副理事長再次感謝各位參會的專家學者、青年博士,并號召廣大青年學者不被科研體系部分死板的評價指標裹挾,不被就業(yè)市場扭曲的等級體系阻滯,緊扣時代脈搏做有價值、有深度的科學研究。


圖片

參與論壇的專家學者合影


聯(lián)系我們

中國地理學會

地 址:北京市朝陽區(qū)大屯路甲11號

郵政編碼:100101

電子信箱:gsc@igsnrr.ac.cn

主頁網址:http://www.thyssenkruppinspections.com

電 話:010-64870663

傳 真:010-64870663

版權所有:? 2001-2025 中國地理學會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qū)大屯路甲11號      郵編:100101
電話:010-64870663      傳真:010-64870663      E-mail:gsc@igsnrr.ac.cn
備案/許可證號碼:京ICP備18020997號-6 京公網安備11010502053842
技術支持:北京智聯(lián)軟件技術有限公司